“真正的参与,不是‘我帮你办事’,而是‘我们一起决定怎么办’。”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中,“人民”“群众”等核心政治话语呈现高频次态势,“找回公众”“倡导公众回归”逐渐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2025年5月25日下午,第58期“问学·问政·问德”系列讲座在中山大学东校园政务学院楼举行。本期讲座以“全民参与式治理何以可能:一项政府众包的实践观察”为题,特邀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刘红波教授主讲,中山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李棉管教授主持讲座。

(刘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刘红波教授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语境,对“全民参与式治理”及其关联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与阐释。他不仅为同学们总结了传统公民参与治理形式存在的问题,同时从政府端、公众端、技术端三个维度切入,为同学们阐述了当前时代环境下推进“全民参与式治理”的必要性。他提到,由于政府必须专注自身主要职能,并且大众对于公民责任和公共资源的认识在不断更新,在当前治理情景下“找回公众”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数智赋能、大数据等技术端的突破也为全民参与治理提供了条件和抓手。
接下来,刘教授为同学们重点解读了众包机制作为全民参与式治理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如何在公共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他从众包思想的历史入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众包模式的起源以及相关理论的发展,并通过对“啄木鸟”、“生态碳币”等案例的讲述深入剖析众包模式的作用机制。他指出,众包是将原本由组织内部人员完成的任务,通过开放、分散、可参与的方式,交由一个不特定的大众群体完成,所以众包具有任务开放性、参与广泛性、贡献自发性、反馈机制制度化等特点;也正是由于众包模式的这些特点,当它与公共治理相结合时,能够使得公众在参与公共管理时再定位自身角色、再整合公众资源、再政治化参与方式,同时促进意见表达的制度转化,助力“公众回归”。
最后,刘教授强调,尽管政府众包的实施能够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却依然存在有诸如众包欺诈、隐私安全、象征性参与等风险,只有客观全面对待这一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才能最大程度释放众包机制在公共管理中的正面作用。刘红波教授还针对众包模式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众包的可持续性,对行政力量造成的负担,以及如何协调该机制下的利益相关方等问题积极展开提问,刘红波教授结合其自身研究为同学们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学生互动提问)
本次讲座极具启发性与指导性。在刘红波教授精彩纷呈的讲解中,MPA同学们不仅对政府众包这一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全民参与式治理的内涵和实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期待本次讲座能为同学们在探索公共治理创新路径上提供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刘红波教授与李棉管主任合影)
供稿:中山大学MPA研究生会宣传部 陈栩
初审:林应悦
审核:龙明伟
审定发布:李棉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