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方案(自2024级起适用)

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七大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二、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学制三年。

三、学分要求

学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课程设置共分为核心课(包含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四个模块。其中,核心课不少于21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三问讲座为必选课程),社会实践(公共管理案例写作课)2学分。毕业论文不计学分。

课程成绩达60分以上(含60分)合格,可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四、课程设置

(一)核心课(21学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

英语

2学分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1学分

公共管理

3学分

公共政策分析

3学分

社会研究方法

3学分

公共经济学

2学分

政治学

2学分

宪法与行政法

2学分

(二)专业方向必修课(8学分)

方向一:公共行政与政府改革

公共组织理论与实务

2学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2学分

公共预算管理与改革

2学分

公共行政伦理

2学分

方向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

城市管理导论

2学分

城市公共服务创新

2学分

基层治理

2学分

城市规划与空间分析

2学分

方向三: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

中国社会治理创新

2学分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学分

社会政策专题

2学分

社会规制政策与实践

2学分

方向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导论

2学分

风险社会治理

2学分

公共危机管理

2学分

社会矛盾与冲突管理

2学分

方向数字治理与技术应用

数字经济学概论

2学分

数字治理

2学分

数字城乡治理

2学分

地理信息系统与治理应用

2学分

每个方向选课人数原则上需达50人以上(含50人)才能开设

(三)选修课(7学分)

三问讲座(指定必选课程)

1学分

地方政府管理专题

1学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学分

公共预算管理与改革

1学分

国内政府间关系

1学分

基层治理

1学分

家庭发展与社会保障

1学分

老龄化与社会政策

1学分

廉政治理国际比较

1学分

伦理与公共政策

1学分

区域公共管理

1学分

社会规制政策与实践

1学分

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

1学分

土地与房地产管理

1学分

协商型治理

1学分

影像中的中国社会转型

1学分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学分

中国社会治理创新

1学分

中国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

1学分

住房政策与治理

1学分

宗教与社会

1学分

教育政策

1学分

学术与影视作品中的腐败与反腐败

1学分

财政税收政策

1学分

公益慈善管理

1学分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1学分

公共管理理论专题

1学分

中国健康治理

1学分

科技垄断与货币政策

1学分

经济分析与公共政策

1学分

应急管理导论

1学分

社会矛盾与冲突管理

1学分

1. 根据实际情况,每级学生的选修课会作适当调整。

2. 每门选修课选课人数原则上需达30人以上(含30人)才能开设。

3. 选修课不能与专业方向课重复。

4. 为进一步提高MPA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开设中山大学MPA 问学·问政·问德系列讲座 MPA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听满6个讲座1学分。学生需提交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心得体会,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四)社会实践(公共管理案例写作课)2学分)

安排在第二学期上课,结课后参照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以下简称案例大赛)的要求,以小组形式开展实地调研、提交案例正文和分析报告,报告经通过后(60分合格)获得2学分。课程作业将择优推荐参加案例大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