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2日下午,第五十四期中山大学MPA“问学•问政•问德”系列讲座在东校园行政楼B102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座主题为“以发展谋福祉:中国特色社会政策理念与实践路径”,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房莉杰教授主讲,中山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李棉管副教授主持活动。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房莉杰教授首先提出“如何看待过去二十年中国的社会福利”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展示中国历年社会支出和基尼系数变化的趋势图等,房教授提出不能仅以“社会支出水平论”来理解社会政策的观点。房教授指出,我国社会政策模式符合发展型国家特点,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需要立足于具体国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突破和超越传统的社会政策模式讨论方式,系统性认识和评价我国社会政策。
随后,房教授介绍了中国社会政策的内容范畴,将社会政策分为社会保护型政策、社会投资型政策、积极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规制四类。房教授指出,研究和提炼我国的实践,既不能在传统的市场和社会二元对立的预设下孤立地看待社会政策,也要突破将其当作“发展”工具的面具化理解;应该超越西方福利国家和发展型国家范式,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发展战略,分析“以发展谋福祉”的实践路径,从而提炼出社会政策的“中国特色”。
接下来,房教授通过大量的文件和详实的数据分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政策。她指出,与西方国家和东亚其他国家及地区相比,社会政策的中国特色就在于其没有被任何“模式”束缚的灵活性,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透视社会政策理念,才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政策的关键性所在。
(讲座现场)
房教授还展示了我国社会政策的演变情况,说明过去近二十年我国不同政策领域、不同时期的社会政策方案有较大差异,但放到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考察,可以看到其在不同时期服务于整体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逻辑一致性;进而得出“发展”是我国一以贯之的核心目标,“以发展谋福祉”是我国社会政策的特色理念所在。房教授指出,完整理解社会政策的“中国特色”,是以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的统一。
最后,房教授对我国社会政策进行了展望。她指出,高质量发展对社会给付政策的要求是,既要达到“兜底”的目标,又要具备“投资”的功能;要更加注重提高社会支出的“存量”效率,而非一味追求“增量”。在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既要“解绑”不合理的就业政策对发展的束缚,又要“兜底”劳动保护,同时要“投资”于全面的积极就业。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如何改善教育的不平衡、如何提高社会支出的“存量”效率和城乡发展差距等展开提问,房莉杰教授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学生提问)
本次讲座,房教授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的社会政策模式讨论方式,系统性对我国的社会政策进行了讲解和评价,为MPA学生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期待在未来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够结合本次讲座内容,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政策的认知与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