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研”之有“理”:MPA论文写作中的理论应用

       “选题决定了论文的底色,文献综述决定了论文的厚度,理论决定了论文的高度”。学位论文写作是MPA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理论应用是MPA学位论文写作的重要方面。2024年4月13日下午,第53期中山大学MPA“问学·问政·问德”系列讲座在中山大学东校园行政楼B102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MPA论文写作中的理论应用”,由中山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李棉管副教授主讲,吸引了各年级MPA在校学生参加。

image-20240419102918-1

(讲座开场)

       讲座伊始,李棉管老师从“‘人走政息’何以发生”的案例出发,引导同学们从理论视角深入理解、解释事实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引出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MPA论文写作中的理论地位、理论应用问题以及理论应用方法。

image-20240419102934-2

(讲座现场)

       首先,李棉管老师强调了理论在MPA论文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MPA论文有两条线索,问题意识是论文写作的一条明线,理论视角是论文写作的一条暗线,两条线索都贯穿全文。同时,他展示了MPA论文抽检和MPA案例大赛的评价指标,表明理论运用在论文评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强调,MPA学位论文要重视学理性,扎实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视角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随后,李老师总结分析了MPA论文中常见的四类理论应用问题。他谈到,结合过往MPA学位论文情况来看,主要的理论应用问题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论文没有理论指导,学理性极低;二是理论与案例脱节,论文写作“两张皮”;三是对理论理解有偏差,偏离了理论本意;四是理论选用不当,无法对案例进行有效解释等。他还列举了上述问题的典型案例,希望同学们能够汲取教训、避开错误做法。

       接着,李老师分享了MPA论文写作中理论应用的方法。他先介绍了理论的常见分类,并建议同学们尽可能选择中观理论,避免选择宏大理论;尽可能选择分析性理论,避免选择倡导性理论;尽可能选择专用性理论,如果要使用通用性理论需要对理论进行适用性改造。继而,他按照理论视角介绍、建立分析框架、分析框架展开、与既有理论展开对话的思路,介绍了理论应用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为了加深同学们的理解,他还从案例着手,详细讲解了从理论中演绎出分析框架、借用已有的分析框架、改造已有的分析框架、建立一个原创性分析框架这四种建立分析框架的思路。他认为,分析框架中的作用机制是“论点”,经验材料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论据”,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论证”,因此,所谓的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就是通过论证揭示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image-20240419103000-3

(讲座现场)

       在讲座的最后,同学们围绕如何选择适合的理论、如何辨别权威学术期刊、如何制作分析框架图、社会学的研究逻辑等问题进行踊跃提问。李老师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针对性建议。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期精彩讲座给大家的论文写作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提供了方法,尤其在理论应用方面,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大家受益匪浅。

image-20240419103017-4

(互动交流)

       本次讲座内容详实、重点突出,不仅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MPA论文写作水平,也有助于拓展同学们的学科视野,加深学科认识。期待同学们在未来的论文写作中能够科学运用理论,立足中国之治的实践,探究公共治理的现实问题。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