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乡村振兴与乡村价值再造

      “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更是乡村价值的再造过程,而乡村价值再造则是乡村振兴的依托和支持。2024年1月6日下午,第五十二期中山大学MPA“问学•问政•问德”系列讲座在东校园行政楼B102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座主题为“乡村振兴与乡村价值再造”,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王春光教授主讲,中山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李棉管副教授主持活动

image-20240111174131-4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王春光教授首先解释了“乡村价值”这一概念。乡村价值,就是乡村对于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他指出“乡村价值”的概念是由人建构的,进一步解释不同主体与乡村价值的关系。同时,王教授通过分析《江村经济》蚕丝业的兴衰史的描写回溯了“乡村价值”这一概念的变迁过程,并通过引用学界观点,启发在场学生思考乡村价值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随后,王春光教授从现代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阐述了现代化、城市中心主义和城乡不平等的关系。现代社会科技为引领,工业化为基础,城市化为载体,在此过程中,城市上升为社会的中心,主导社会资源的配置改变了原有的以乡村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格局王教授指出,城市中心主义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及价值标准等方面对乡村发展形成巨大冲击此外中国所经历的计划经济体制构筑起的城乡二元体制以行政方式进一步固化城市中心主义,在价值上进一步使得农村价值“贬值”,带来了乡村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王教授紧接着介绍了改革开放为乡村重新赋值的过程分析了现代化实践与城乡价值不平等现象的形成,市场与行政混合型干预下的强城市、弱乡村格局的形成,以及政府在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干预能力和效果,并综合分析市场、行政与社会乡村价值的塑造方面的。他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价值的塑造既有现代化内在的规律使然,也有主观作用,要认识到乡村对发展工业、发展选择等方面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农村发展所面临的政策和体制、产业和地理、利益和观念方面的制约。

      最后,王春光教授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生态价值实现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如何为乡村赋值”这一重要议题,并就如何迈向多元价值融合的乡村新形态展开讨论

image-20240111174141-5

(讲座现场)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学生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如何理解城乡边界、如何理解我国农业形态存在的差异及城中村治理等方面展开提问。针对上述问题,王教授从问题本身出发解释了各个问题背后的逻辑,进行了针对性的解答

image-20240111174150-6

(学生提问)

      本次讲座的主题重大,内容丰富,案例鲜活。在王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场同学不仅扩充了有关公共管理、基层治理的专业知识,更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有了系统性的思考。希望学生们能带着这些启迪与收获,更好地投身于乡村治理实践。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