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沉浸”式教学探索多元协同治理家庭福利政策——2023级MPA师生赴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调研学习

       中山大学MPA项目教学注重将“案例带入课堂”,更积极鼓励师生“将案例作为课堂”。2025年5月25日下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钟晓慧副教授带领2023级“家庭发展政策”课程班级的MPA同学前往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调研学习,从混合福利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案例分享+沉浸体验”的教学形式,让残障群体就业从书本上的社会议题变为可触摸的温暖实践。

(活动合影)

       同学们首先走入“手心咖啡”参观,点单台后“创造下一个自己”的标语以及“声声有息”无障碍阅读角映入眼帘。2018年,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下简称“合木创新中心”)发起了公益项目“手心咖啡计划”,开启第一批视障人士咖啡师培训。而后,通过政府部门、公益组织、残障群体和市场商业机构多方协同方式,该计划孵化成为促进残障群体多元就业的社会企业——“手心咖啡”,打开了残障群体就业新空间,减缓家庭经济压力。

 

(学生参观手心咖啡)

       钟晓慧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活动背景与分享嘉宾,并围绕本次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介绍了整体活动环节,引导同学们带着“残障公益创新遇到的挑战”等问题,走进这个充满温度与思考的调研现场。

(钟晓慧老师授课)

       随后合木创新中心联合发起人、理事长曲栋先生为同学们做分享。曲栋先生从残障群体面临的社会问题出发,指出就业是残障人士改变生活处境的重要途径,合木创新中心聚焦于“观念革新”这一核心,选择以“就业”为支点,撬动残障群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团队最初通过开展“72行职业体验”活动,带领视障人士体验不同行业的工作,最后发现视障群体对咖啡师职业的向往,并借助可连接手机APP语音读数的蓝牙电子秤解决咖啡称重难题,成功培养出首批视障咖啡师。他们展现的不仅是职业技能,更是对“残障就业边界”的突破。

(曲栋先生分享)

       在曲先生的介绍结束后,活动邀请视障咖啡师晓晓和乐符共同展示咖啡冲煮流程。电子秤与手机的蓝牙连接、磨豆机上标记刻度的胶布、凭听觉判断水流的技巧,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视障群体如何用科技与触觉重构工作场景。随后,活动还邀请现场学生体验盲冲咖啡,两组学生戴上眼罩扮演咖啡师,在同伴的语音指挥下完成冲煮。参与体验的同学在黑暗中操作表现出紧张和不安,也意识到站在视障者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视障咖啡师晓晓和乐符咖啡冲煮展示)

(学生盲冲咖啡体验)

       在现场,视障分享者乐符介绍了自己有声播音员、咖啡师等多重身份,打破了大众对视障者的刻板印象。她讲述了自身与“手心咖啡”相遇的故事,以及在就业过程中的思考与成长。

(乐符分享)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就残障人士就业创新和目前无障碍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内容进行了补充提问,并围坐在盲文书写板旁,学习盲文书写的规则与方式。

(学生互动提问)

(盲文书籍体验)

       在咖啡香气与生命故事的交织中,这场持续3小时的活动让同学们对残障公益创新有了深度认知,体会到残障群体就业不仅关乎“帮扶”与“同情”,更应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创新的可能。

       钟老师在活动总结时提到:“阻碍社会问题解决的往往不是资源,而是观念”,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这让我想起《哪吒》里的那句‘人心中的成见就是一座大山’,在制定政策的同时我们也要更多考虑人心和观念的力量,在政策方向上打破理念成见和资源限制,用文化和观念的影响愚公移‘山’,推动更贴合社会问题的政策更好地落地。”

       “真实的接触才能了解更多,这次活动让我们了解到帮助残障人士自立和自我发展的更多可能。”

       “生活不易,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人手心都有太阳。”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以合木创新中心和手心咖啡为案例,分享以残障公益创新为方向的公益组织和社会企业运营的策略逻辑和心路历程,帮助同学们建立起了对于公益组织和社会企业的基本认知。同学们深入理解了视障群体的生命状态和自我成长,从而更深入理解了视障人士的赋能支持和创新发展的策略逻辑,以及多元协同治理的家庭福利改善政策路径。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