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MPA“学术午餐会”回顾:“项目制理论”专题文献综述汇报

       2025年4月12日中午,第五期MPA学术午餐会在政务学院楼D302室成功举办。本次午餐会以文献综述专题汇报的形式开展,主题为“项目制理论”。活动特邀2024级MPA在校生陈基泰同学和万堃生同学分别作汇报,学院MPA中心主任李棉管教授作点评,共有30余名MPA在校同学参加。

       活动由第二十二届MPA研究生会副主席王嘉程主持,共分为文献综述汇报、教师点评、互动交流三个环节。

(活动海报)

(活动开场)

(陈基泰同学分享)

       陈基泰同学从项目制治理的定义与内涵切入,对项目制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和评述。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陈基泰同学介绍了项目制理论“发包—打包—抓包”的运行机制并分析了由此带来的实践影响。他指出,尽管项目制的实行显著提升了政策执行效率,但却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了技术问题,并由此带来了社会嵌入性缺失和社会组织异化等不良影响。

       分享最后,陈基泰同学通过对文献进行总结梳理,认为项目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治理机制,其未来生命力在于能否实现中央权威与地方创新、技术理性与社会嵌入、效率提升与合法性维护三重平衡,并且他还指出可以从制度变迁视角和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拓展对项目制理论的研究。

(万堃生同学分享)

       万堃生同学从项目制的起源和影响展开进行汇报。他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发现随着项目化运作在基层的作用越来大,项目制已经成为地方上级部门调动基层政府的常用手段,这使得项目制逐渐呈现出超越传统行政科层制进而演化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结构的趋势,这种趋势使得政府内部动员方式由“层级动员”转变为“多线动员”成为可能。

       随后万堃生同学通过案例分析为同学们阐述了项目制所具有的“标准化、技术化、统一化”的技术理性特征,并通过文献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这种技术理性使得项目制与一般的转移支付资金相比,能够使政府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赢得更多社会认可和信任。

       最后,万堃生同学通过总结梳理国内主要研究学者对“项目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项目制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尽管项目制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它作为一种高效率的体制,在竞争效应下,项目制所体现出的聚集资源、加快程序、分配基层行政资源等优点容易使得上级部门形成路径依赖,延续和扩大项目化运作,从而使项目制出现自我扩张的现象。

(李棉管教授点评)

       随后由李棉管教授进行点评,他首先肯定了两位同学所作的汇报,认为两位同学所作文献综述逻辑清晰、观点明确、阅读量充分,对于文献综述“述、评、转”的结构把握准确,用词严谨,值得现场同学学习。

       李棉管教授还带领同学们回顾了项目制理论的演变历史。他强调,项目制介于科层化与市场化之间,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效形式,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制运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项目制的类别及所处的行政环境息息相关,可以通过强化项目的制度化、市场化与科层化运作,规范项目制的运行环境,使项目制能够调动地方政府的行政积极性、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李棉管教授最后指出,项目制理论作为观察国内政府间关系的重要理论,研究空间广阔,目前该理论的发展仍然需要有关项目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研究作支撑,希望同学们能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积累翔实丰富的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使用和发展相关研究理论。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在场同学就项目制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等问题展开交流,李老师和两位汇报同学结合自身工作学习经验予以了针对性回答。活动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

(师生合影留念)

 

撰稿:中山大学MPA研究生会宣传部董可欣

初审:林应悦

审核:龙明伟

审定发布:李棉管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