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背景下,需要对“中国之治”进行自主而系统的理论建构。2023年1月7日上午,学院举办了第四十八期中山大学MPA“问学·问政·问德”系列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兼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符平教授主讲,主题为“引领型融合治理:一种新治理理论及其实践”。讲座以线上形式进行,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助理黄冬娅教授主持。

(符平教授在线上讲授)
讲座伊始,符平教授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必须根植本土实践经验和本土知识,提炼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且具有普遍知识意义、能展开国际对话的标识性治理概念和理论工具。
符平教授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的治理实践推动了治理理论视角的反思和发展,既有的新治理理论在治理结构上强调多中心或去中心、去规制化和去国家化,在治理机制上强调多主体对治理权力的分享和制衡机制。符教授指出,新治理理论中诸如合作治理、互动治理、网络治理等理论因为强调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有效互动,因此可以统称为“融合治理”。
就此,符教授引入了“引领型融合治理”的概念。引领型融合治理既非完全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控制,亦非自下而上的自主治理,还非无权威中心的协商合作,而是融合了以往诸多治理模式中的若干有用元素,是对国家—市场、国家—社会、市场—社会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否弃。相对于科层治理、市场治理和当前盛行于西方社会的新治理理论,引领型融合治理作为融合治理的一种新形态,基于非西方的新型治理实践,以一种新的新治理理论范畴弥补了治理理论的逻辑缺失。
引领型融合治理相对集中了治理权力,同时也保证了多主体合作度,这使其明显有别于传统的经典治理模式和新治理理论的治理模式。在实践中,引领型融合治理是期望通过国家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条道路”来解决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所面临的重大复杂问题。“引领型融合治理”理论也已经在中国经济社会治理的诸多领域有丰富演绎。符平教授随后生动而翔实地分析了中国脱贫攻坚和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两个实践典范,探讨了“引领型融合治理”的实践类型、时空适用情境和内部运作逻辑。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学生们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学术积累,就“引领型融合治理”中的动员和激励方式、融合效果、配套机制和现实挑战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展开提问。符平教授逐一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和分析。
本次讲座充分启发了MPA学生关于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理论建构的思考,也为学生们理解“中国之治”鲜活和丰富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