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22年11月13日上午,第四十七期中山大学MPA“问学·问政·问德”系列课程讲座以线上方式举行。本期讲座的主题为“我国环境治理的历史演变、社会动力与创新实践”,邀请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卢春天教授主讲。讲座由中山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李棉管副教授主持,共有520余名同学参加。

(卢春天教授在线上讲授)
讲座伊始,卢教授用西安大雁塔十年前雾霾重重和如今天朗气清的两张照片作为对比,生动呈现了中国在环境治理领域取得的重要进步。卢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其中离不开环境治理。
卢教授首先介绍了国际环境治理起步的时代背景,随后转回中国视野,详细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治理发展的五个历程:70年代环境政策的起步构建阶段、80年代环境治理框架体系的形成阶段、90年代后的战略转变阶段、21世纪初期的政策整合和全面治理发展阶段,以及自2012年以来呈现出的复合型治理发展阶段。同时,卢教授还总结了这五个阶段中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工具和治理机构的所发生的转变。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卢教授带领同学们深入探究了我国环境治理的本质和社会动力。卢教授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环境治理模式的变迁。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意识、社会力量结构、社会风险结构的三重转变,成为共同推动我国环境治理发展的社会动力。近四十年的环境治理实践使得环境问题不再是“遗忘的角落”。
那么我们又应如何促进环境社会治理呢?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卢教授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环境治理领域存在的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治理资金缺口较大、治理效率区域不平衡和公众参与度不高四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全面加强信息公开、依法落实企业环境治理责任以及激发公众参与和社会组织监督活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讲座最后,卢教授在介绍若干环境治理创新案例的基础上,将我国环境治理的创新实践归纳为中央政府的政策创新、地方政府的执行创新和社会组织的监督创新三个层面。
在互动环节,不少参会同学结合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惑,分别就环境治理的创新方式、机构设置、部门协同、考核监管方式、领导的注意力分配以及不同企业在环境政策执行方面的异质性问题等展开提问。卢教授也逐一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和分析。
本次讲座进一步丰富了MPA同学对我国环境治理实践的认识,也启发了同学们以环境治理为切入口观察和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